反对派以青年工程师小陆为代表,他们质疑电磁防护网的资源消耗:“二十台发电机同时运转,将消耗基地三成电力储备!这些电力原本可以维持农田灌溉系统三天,或支持医疗组完成二十台手术。”小陆在技术研讨会上展示数据面板,指出防护网每开启一小时,相当于消耗五十公斤变异兽肉提供的生物能量。
支持派则由资深工程师老张领衔,他们强调安全优先原则:“变异生物潮周期已进入活跃期,上周巡逻队在三公里外发现巨型辐射蜥蜴群。若没有电磁防护,婚礼可能成为它们的盛宴。”老张展示卫星监测图,红色标记点显示变异生物活动范围正逐步逼近基地边缘。
林阳在争论中保持沉默,直到双方陈述完毕才起身指向窗外。正值黄昏,向日葵试验田在夕阳下泛着金光,孩子们正在追逐嬉戏。“电力可以恢复,生命无法重来。”他转身面对技术组,“但我们需要更智慧的解决方案。”最终,技术组提出折中方案:将电磁防护网与太阳能矩阵联动,白天由太阳能供电,夜间切换至发电机备用电源,既保障安全又减少电力消耗。
婚礼当天,当电磁防护网启动时,防护网边缘泛起淡蓝色光晕,宛如晨雾中的极光。变异生物群在五百米外徘徊不前,发出不甘的嘶吼。技术组在监控室紧盯着辐射监测仪,数据显示防护网有效阻挡了99。3%的变异生物接近。这场技术与安全的博弈,最终以守护生命的智慧方案圆满收场,成为“新曙光”基地在末日中平衡生存与希望的经典范例。婚礼场地选址的争议在筹备组内掀起了一场关于“希望与安全”的辩论。支持废墟教堂的元老派认为,这座残存的哥特式建筑是末世前文明的最后印记——钟楼顶端的青铜十字架虽已锈蚀,却依然指向天空,仿佛在诉说“即使世界崩塌,信仰永不倒塌”。教堂内的彩色玻璃碎片被巧妙镶嵌在防辐射墙上,阳光穿透时能在地面投射出斑驳的光斑,宛如末日中的彩虹。林阳坚持选择这里,正是为了让新人在残垣断壁前宣誓:“我们不仅在废墟中重生,更在废墟中重建文明。”
反对派则以安全部长为首,他们列举了地下堡垒的三大优势:一是三层合金防护墙可抵御变异生物的抓挠与辐射风暴的冲击;二是地下恒温系统能确保婚礼不受恶劣天气影响;三是隐蔽的逃生通道可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疏散人群。安全部长甚至展示了一张变异蜥蜴群冲击防线的监控截图:“去年婚礼季,邻近基地就因选址露天场地导致三十人伤亡,我们不能重蹈覆辙。”
年轻一代的质疑更添复杂性。青年设计师小夏提出折中方案:“为何不能将废墟教堂的顶部改造成可升降的防护穹顶?白天让阳光洒入,夜间用电磁防护网隔离危险。”她的方案引发技术组的新一轮实验,最终成功研发出“光影穹顶”——一种由防辐射玻璃与太阳能薄膜构成的半透明顶棚,既保留自然采光,又能抵御辐射与生物侵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