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公开场合传教,把他送松江镇抚司冷静十天吧。”朱翊钧对着缇帅骆秉良交代着。
公开场合传教,无论他是谁,都要被捕,再视具体情况,决定刑罚。
两名缇骑快速上台,拖走了黎牙实。
焦竑看着顾宪成,想了想问道:“经过了这次的闹剧,还要讨论吗?”
“不了。”顾宪成赶紧站了起来,对着四方行礼,急匆匆的走了,生怕走的晚了,被人给打了一样。
缇骑上台,让顾宪成知道,那个爱看热闹的皇帝陛下可能也在鹿鸣轩,那皇帝听到他这些胡说八道,把他扔进诏狱里,那才是有苦难言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焦竑对着四方行礼,而后跟着众人离开了鹿鸣轩。
朱翊钧坐在天字号包厢里,看着张居正愣愣的问道:“这封建,真的如黎牙实所言?”
“应该是吧,陛下,臣也没见过封建的样子。”张居正仔细想了想,他不能欺君,讲实话,他其实对封建的理解,和台下的士大夫没什么区别。
直到黎牙实戳破了那一层窗户纸,一切都变得清晰了起来,原来,这才是封建。
大明士大夫对封建缺乏了想象力,因为大明距离封建的时间太久了,久到足够所有人忘记它本该的模样,但好在开海,让大明有了借鉴的实际例子,击破了士大夫们不切实际的幻想。
朱翊钧对于封建二字的理解,和士大夫们也差不太多,毕竟他也没有亲眼见过。
其实仔细想想,不用往泰西看那么远,比如吕宋和安南,都是类似的分封建国,这些地方的夷人,遭受了怎么样的压榨,一目了然。
戚继光沉默了许久,在他看来,封建不及郡县帝制,还表现在了军队的战斗力上和战争成本之上。
大明的郡县帝制,可以养出营兵这种攻伐的单位,也可以养出边方耕战一体,十分廉价的卫所军兵。
进攻有营兵,专门研究怎么击溃敌人的抵抗意志,退有卫所军兵戍边,成本极低,进退有据,进可攻退可守,战斗力和成本上都优于封建。
将大明简单的套在封建这个框里,是一种无耻而且无知的行为。
大明皇帝在鹿鸣轩用过了午膳才走,只不过鹿鸣轩聚谈之后的歌舞表演,让朱翊钧有些感慨,有些误会纣王了。
古人在享乐这块,一点也不逊于后代之人,这些舞姬除了有精彩的表演之外,还有十足的情绪价值。
朱翊钧回到了黄浦江行宫,看了会儿漕船,准备上磨,处理今天的奏疏,在上磨之前,朱翊钧闭目沉思,思索着今天的所见所闻,他忽然发现了一个吊诡的事实。
万历维新,革故鼎新,改革改革,不激进怎么改革?可是大明越改越保守!
而且这种极端保守派的倾向,表现的越来越明显。
大明在万历维新之后,不再任命任何虏人、蛮夷为朝中官员,别说朝中正五品以上,就是各地方县衙,除了绥远为了安抚边民任用了三娘子之外,几乎没有任何虏人、蛮夷成为皇帝的座上宾、成为大明的实权臣子。
这其实是在历朝历代都非常罕见的。
即便是本就十分保守的大明,在国初还有大量的鞑官。
比如土木堡天变中,为大明死难的恭顺侯吴克忠和吴克勤两兄弟,他们本来是胡人归化,最后为大明战死,时至今日,恭顺侯第五代吴继爵,依旧在南京掌南京中军都督府诸事。
传到第五代吴继爵这里,谁对他说:你是个胡人,恐怕会当场打起来。
万历维新开始,大明相继收复了大宁卫、绥远、辽东垦荒、朝鲜,却很少重用蛮夷,东征九胜打完,李舜臣甚至连132将星都没评上,混了个世袭的正五品武德将军,任釜山守备。
黎牙实这个陛下面前的红人,甚至连个官都不是,就是四夷馆的通事,算是个吏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