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4小说网

114小说网>朕真的不务正业 > 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(第3页)

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(第3页)

比如曾同亨讲,其实大学堂里,根本讲不了什么实际的东西,理论和实践差距极大,在校的教育,也就是个入门,从理论到实践,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。

搞严出完全没有必要,到实践中去学习,也是一种积累经验的办法。

大学堂培养的人才,不是选官,选官当然要严,选官不严,到了地方也是个泥菩萨,自身难保,更别说管理地方了,选官再严格也不为过,大学堂严出,完全没有必要。

曾同亨当然没有避讳谈及地方乡贤缙绅、势要豪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大学堂里镀金的事儿,他觉得这是个权衡利弊的事儿,快速补充各行各业的人才,才是大明的燃眉之急。

只有人才充足,甚至人才过剩的时候,再搞严出,才是符合历史规律的选择。

全面分析利弊之后,曾同亨认为申时行在多此一举。

因为涉及到了申时行本人,申时行只能在奏疏上,贴了空白浮票,没有表达自己的态度,但这也是一种态度,空白浮票表示他看过了,但是不打算改变自己的政令,除非陛下有明确的圣旨。

申时行在上一本奏疏里,已经把理由说的非常明白了,大学堂还在创立期间,规章制度都在探索的路上,现在做还能做,以后再想做,想都不要想了。

地方树大根深,朝廷还想随意插手?

这个事儿,反对力量很大,如果申时行一意孤行,反对者无法从皇帝这里进行纠正,就会自发纠正,比如申时行要搞严出,执行的时候,就搞成不出,扩大化、倍之,是对抗一个政令最好的手段。

大家都是完全按照申阁老的指示办事,何错之有?

这也是曾同亨担心的问题。

取得多数的认可,一条政令才能顺利的执行下去,而不是弄成一地狼藉。

朱翊钧斟酌了一番,准备专门就这件事召开一次廷议,确定政令是否推行,如果廷议通过了,还有人故意倍之,那就不能怪朱翊钧这个皇帝无情了。

廷议这叫过会,开会、主导会议走向,是权力的具体体现,既然大部分都认同,出了文华殿的大门,还要暗中反对,那就是反贼了。

需要杀反贼全家的时候,朱翊钧就没手软过。

朱翊钧将廷议的时间定在了万历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,除了严出之外,还有一件事要拿去过会,那就是李如松升任大明京营总兵官之事。

戚继光年纪越来越大,身体的原因,他还能带兵打仗,但这么做是透支他的生命力,朱翊钧还记得谭伦死的时候多么的痛苦,戚继光仍然是大明的大将军,只不过不再参与征伐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这件事,是戚继光本人提议的。

当然,戚继光不再担任京营总兵官这事,不影响戚继光本人在军中的威望,若是这么简单的话,自古以来就不会有暴力失控的问题了。

难听点讲,没有诏书,就调动不了军队,还做什么大将军?

只不过戚继光这个大将军,从来都没有僭越之举,这是戚继光个人的操守,戚继光始终都是那个他,封侯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,他愿意用个人的荣辱,交换大明军容耀天威。

大丈夫做事的道理,素来如此,求的是天下安定,而不是个人荣辱,更进一步讲,皇帝现在处死他,他也死而无憾了,他见到了大明军容耀天威,而不是郁郁而终。

岳飞真的要反抗,跟赵构玩临安城无限制格斗大赛,赵构玩不过岳飞,就八百背嵬军,赵构都对付不了。

八百亲信,完全足够了,朱棣起兵也不过八百人而已。

很快正月二十一日的廷议就开始了,朱翊钧出现在了久违的文华殿内,二十八位廷臣,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终于是松了口气,自从上次申时行入阁,大臣们做票导致廷议停罢,已经一年多了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