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4小说网

114小说网>朕真的不务正业 >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就像两条狗,在争抢主人手里的骨头(第5页)

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就像两条狗,在争抢主人手里的骨头(第5页)

“还不是罗马灭亡了?”朱翊钧喝了口水,振奋了下精神,又开始兴致勃勃的上磨了。

松江府又出了一起类似于举孝廉的风力舆情。

大概就是城东有个穷人的孩子,三月能走、六月能言、一岁能读、三岁能问、六岁能写诗,因为天分极高,被华亭刘氏收为了家中义子,悉心培养。

这神童神了十八年,没考进上海大学堂。

华亭刘氏就跑到松江府衙去闹腾,我们家孩子这么聪明伶俐,少有多智,怎么可能考不进去、要求重考云云,闹出了不小的乱子,甚至惊动了圣听。

朱翊钧听说了,询问了松江府究竟怎么回事。

这不是个穷人家的孩子,本就是刘氏的嫡子,就是故意打造神童故事,科举盯着的人太多了,刘氏就把目光看向了上海大学堂,考不中举人进士,我考个大学堂镀镀金也是极好。

松江府衙根本不惯着,直接张榜公告了所有细节,甚至把刘氏子的考卷都张贴了出去,根本不是什么神童,就是个纯废物。

刘氏想要用举孝廉的方式托举自家的孩子,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,被松江府衙结结实实的给了一巴掌,松江府地面所有人都知道了这出闹剧,对刘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舆论。

没办法,大明在这方面吃过大亏,国初缺少读书人,不得不用举荐的方式,方孝孺、杨士奇等一干人等窃居高位,兴文匽武,差点把大明祸祸没了。

对于举孝廉这种事,朝廷根本没办法容忍,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。

举孝廉是有瘾的,给爹妈端茶倒水不够孝,给弟弟妹妹让梨不够悌,那就卧冰求鲤,那就跳崖救母。

绕来绕去就那点事儿,名与利。

刘氏用神童托举孩子混点名声,朝廷才懒得管,谁爱上当谁上当,但是这种托举,绝对不能进入朝廷官吏遴选机制之中,会出大乱子的。

新任的户部尚书侯于赵,上了一本很奇怪的奏疏,他这本奏疏的主要内容就只有一个,那就是大明财政过于依赖以松江府为中心的海关税收。

这种过度依赖,眼下还看不出什么,对外卖的货物越多越广,则朝廷的财政就越大,长此以往,朝廷一定会以更加倾斜对海外开拓,因为所有人都可以从进出口贸易中,获得大量的油水。

这种外向型经济体,在侯于赵看来,是非常非常不健康的。

这一点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了,在环太商盟成立之前,大明棉纺产业进入了瓶颈期,松江府的棉纺工坊没有把目光转向大明腹地庞大的市场,而是开始了低价竞争。

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。

比如从松江府把货运到四川成都府,路上遇到的豺狼虎豹实在是太多了,关关难过关关过,过一关就被刮一层皮;

比如大明海船造船业蓬勃发展,外向经济发展了二十年等等原因,让海运的费用远低于腹地的河运运费;

比如大明在南洋建立了很多汉乡镇、数以十万计的种植园,拥有了庞大的市场、稳定的航线,而种植园的原料回航也是一笔利润。

比如大明朝廷管得严,而出海就会更加自由,朝廷不让哄抬米面粮油,更不让携带阿片这类的违禁品,但是海外流转,不在大明控制范围之内。

出了海,做什么买卖,大明朝廷就管不太住了。

这些原因看起来都是原因,可以总结为,二十年开海,外向型经济造成了的习惯使然,但侯于赵指出,其根本原因是,大明腹地没有白银。

货币围绕着货物展开,而货物总是围绕着货币流转,这是早就讨论的不再讨论的事实。

要解决或者说缓解这种症状,侯于赵开出了三个药方。

第一个药方,持续不断的建设驰道、丁亥学制,将朝廷收税收到的白银,不断通过税收这一项重要的工具,把沿海地区丰富的白银,转移到腹地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