轰鸣声、金属敲击声、齿轮转动声、水流声、以及某种低沉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。
其宏伟、其精密、远超黄月英的想象。
“这……这便是天工坊?”
黄月英倚在入口处的栏杆旁,美眸圆睁,几乎失语。
诸葛亮站在她身旁,对她的反应毫不意外,微笑道:
“不错。”
“陛下高瞻远瞩,深知工造乃强国基石,故集全国之力,汇百家之长,营建此天工坊。
“此处汇聚了大明最顶尖的匠人、最优异的材料、最前沿的技艺。”
诸葛亮正说着,一位身着工部侍郎官袍、气质儒雅中带着实干精干的中年人,在一名看起来有些跳脱、眼神灵动的年轻官员陪同下,快步迎了上来。
“孔明,今日怎得有暇来我天工坊?”
为首的中年官员笑着拱手,声音温和有力。
诸葛亮连忙还礼:
“宋侍郎,打扰了。”
说着,他侧身引荐身旁尚处于震撼中的黄月英。
“月英,这位便是天工坊的负责人,工部侍郎宋应星宋大人。”
“宋大人所着《天工开物》十八卷,涵盖乃粒、乃服、彰施、作咸乃至冶铸、丹青、舟车等方方面面,插图百余,乃我大明工造之全书。”
“陛下赞其为‘利民厚生之实学’。”
“如今,正是他在负责天工坊。”
黄月英闻言,肃然起敬,敛衽深施一礼:
“晚辈黄月英,见过宋大人。”
宋应星谦和一笑:
“黄姑娘不必多礼。”
他目光扫过黄月英刚才观察整个天工坊时那专注而敏锐的眼神,心中已有了几分兴趣。
诸葛亮又指向宋应星旁边那位东张西望、对空中飞过的一只木鸟机关更感兴趣的年轻官员:
“这位是工部主事零零发,虽职级不高,却是天工坊内有名的鬼才,常有出人意料之妙想。”
零零发这才回过神,笑嘻嘻地拱拱手:
“诸葛大人好,这位姑娘好。”
“嘿嘿,我刚那木鸟怎么样?”
“加了点小改动,现在能连续飞好久。”
他语气中满是自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