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如神武皇帝所料那样,一石激起千层浪,文武大臣反应过来,纷纷反对……
内阁首辅孙传庭急忙上前施礼:
“陛下,这行不通呀,太祖皇帝雄才大略,但事实证明,发行宝钞是一次错误的决定,当时的百姓和商铺都被坑惨了,用民不聊生都不为过。”
孙传庭显然是知道洪武年间发行宝钞的事,然而诽谤太祖确实需要魄力和勇气,说到后来,孙传庭声音都变小了。
在孙传庭之后,六部尚书等官员,都纷纷附议……
朱慈烺微微一笑:
“此纸币非彼纸币,不可同日而语!”
神武皇帝知道群臣会不理解,他并未不爽……
当年朱元璋发行货币,也算是突发奇想,原因是民间商人大额交易不便。
民间交易可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样,花个几百两,就随便从身上取出几块银子付钱。
明代一斤十六两,按照后世算,一两约等于四十克,五百两也就是四十斤。
谁没事会每天装几十斤重的东西在身上呢?
就算神武皇帝前期发行的龙币,几百块也有几斤重
民间倒是有不少银号发行会票,也就是银票,但银号信誉度参差不齐且市场紊乱,于是乎在朱元璋主导之下,大明宝钞应运而生。
这是大明两百年唯一一次发行纸币,洪武皇帝的出发点是极好的。
但限于经济知识的欠缺,他根本不懂啥叫通货膨胀,一个劲儿的印纸币,就连给官员的俸禄也用纸币。
导致后来买一石米,竟然需要拉一车大明宝钞,信用崩坍之后,大明宝钞一蹶不振,又成为皇帝们赏赐大臣的不二法宝。
从那时起,从百姓到官员,包括皇帝在内一直认为,纸币这玩意儿不能造,造就是坑人,后来成为禁制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神武皇帝毕竟是过来人,虽然他大学是历史系,可基本的金融知识还是懂的,足够在十七世纪掀起金融风暴了。
神武皇帝知道,大明发行纸币已经是大势所趋、势在必行的。
不论是金银还是铜钱,都携带不便,现在已经有假龙币出现,含银量远远不足。
大明缺铜,铜钱造假就更猖獗了,明中叶以来,多有海商从南洋或者东瀛运来铜矿,而后私铸假铜钱。
奸商们为了获取暴利,在铜钱中夹杂其他金属,导致民间流通的铜钱质量相差甚大。
朝廷官方铸造的铜钱,一千文科兑一两白银,而民间私铸的铜钱想兑换一两白银,往往需要一千六百文,甚至更高。
朝廷自己铸造的铜钱,虽然货真价实,但货真价实的铜钱,其实朝廷是亏钱的,铜钱全手工打制成本极高。
一个熟练的制钱匠,一天制造出来的铜钱,其价值还不够制钱匠的工钱以及原料成本。
造钱的赔钱,这话说出去谁信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