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翊钧示意诸臣落座,才面色严肃的说道:“一条鞭法,自嘉靖九年桂萼首要提出至今,已经有六十四年之久,当年桂萼在《任民考》中提出一条鞭法,遭到了杨一清等人的反对,最终桂萼致仕,草草收场。”
“这六十四年来,大明尝试了数次,万历九年,朕下旨试图在南衙等地推行一条鞭法,步子有点大了,不得不收回了成命,只在松江府试行。”
“失败了六十四年,十一年试行至今,我们终于搞清楚了一条鞭法的实行条件,六府已经满足,以圣旨抵达之日算起,在六府推行一条鞭法。”
朱翊钧简明扼要的回顾了一条鞭法的历史,六十四年,写满了失败,十一年试行,跌跌撞撞,总归是总结出了足够的经验,可以行动了。
“一条鞭法,不仅仅是内政,还是外交。”张居正抿了口茶,也是感慨万千的说道:“万历九年,臣还是想简单了,忽略了白银流入对一条鞭法的影响,这些年,大明通过征伐倭国、开辟海外总督府、环太商盟等等手段,终于稳定了白银的流入。”
大明不能自己生产白银,大明现有的白银,无法满足贸易的需要,无法满足白银内循环的需求,导致一条鞭法执行,受到了海外白银流入的影响,这是当初张居正忽略的一点,做出了错误的决策。
好在陛下是个不太爱面子的人,看事不可为,几个月后就收回了成命,政令没有真正的推行。
“阻力很大。”张学颜言简意赅。
地方财政收入集中在田赋上,田赋因为天变减税,就开始集中到了劳役之上,而一条鞭法的核心,就是各州县的田赋、徭役以及其他杂征,总编为一条,合并征收银两,按亩折算缴纳,用劳役给银雇佣。
推行一条鞭法,意味着堵住了用劳役增加地方财政的可能,地方的反抗,就是阻力的主要来源。
朝廷和地方的博弈,央地矛盾已经贯穿了数千年之久,绝非一条政令、一纸圣旨就可以推行的。
当下大明朝廷的情况,已经形成了内重外轻的事实,就是朝廷税赋远大于地方。
内重外轻,极大的加重了朝廷的权威性,这也是万历维新能够成功的关键,但内重外轻的局面,会逐渐演变成为内外失信,到了内外失信,大明财政体系将会彻底崩溃。
大明广袤,北到连绵冻土与辽阔草原,西到巍峨昆仑与青藏天堑,东到无垠大洋与无尽海岛,大漠、高原、山脉和海洋环抱之下的大明,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大明人。
广土众民,必需一个强而有力的统一朝廷。
但不宜过分的集权,否则郡县不治,天下不宁。
如果把中国漫长的历史比做是一棵古树,那么自古以来,朝廷和地方的关系,通常会有两种情形。
第一种情形是弱干强枝,地方强力,超过了朝廷,此时地方轻则不服从朝廷命令,重则颠覆整个政权,如汉末和晚唐那样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强藩割据金瓯碎,西风残照汉家陵阙。
另一种情形则是强干弱枝,朝廷强力,远超地方,此时地方积极性全无,轻则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,朘剥加剧,重则不能有效抵御外敌侵略,如两宋之时。
渔阳鼙鼓动地来,顷刻踏破山河万里。
无论是强藩格局,还是渔阳鼙鼓,都不是陛下推行一条鞭法的目的,尤其是地方积极性全无,失去了活力,不停的向下转移代价,新政的大好局面,再没办法维持。
大明内重外轻,就是从弱干强枝向着强干弱枝转变,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都是如此。
分权还是集权,从中国诞生之初,就是历朝历代,都需要谨慎应付的大题目。
在和平时期,最难搞的就是财税制度的推行。
一条鞭法在松江府能成功,是松江府是在大明开海后,才发展起来,甚至可以将松江府视为陪都,视为内的一部分,所以可以推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