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好友建议自己将来去主持殿试,李承乾手指不自觉的攥紧了锦被,指节泛白——不是不愿,是不敢。
哪怕腿上笃疾已经见好,但只要一想到学子非议,说什么‘瘸腿太子,不似人君’。。。
与其草草出入人前,给自己招来非议,倒不如塌下心来安生养病,等待一鸣惊人的最佳时机。
垂着眼帘,脸上露出几分愧色:“斯文过誉了,某如今这身体,怕是难当此任,到时候万一撑不住,反倒会误了学子们的前程。”
孔颖达却一反严肃常态,和煦的点了点头。
好不容易见到李承乾的转变,他这个做老师的,又怎么能眼睁睁看着学生留下心病。
“诶,殿下莫要妄自菲薄。
在老夫看来,小公爷这主意却是相当恰当。
自猪肉一事,太子殿下仁厚爱民的美誉便广传天下。
将来若能出面主持殿试,定能取信天下学子,让他们相信科举的公平公正。”
说着,还担心李承乾怀疑自己,孔颖达取出教学用的那本《论语》,温声而道:
“正所谓‘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’,殿下就是那股春风,吹暖天下学子。。。寒彻多年的心。
至于身体,慢慢调养便是,这次赶不上,就等三年后的常科,到那时,殿下定能恢复如初。”
见这茬总算糊弄过去,孔颖达清了清嗓子,示意李斯文赶紧继续:
“说回科举的事,小公爷刚才说。。。打算将州试交由各地刺史主持,老夫倒是心生顾虑。
各地刺史大多与当地豪绅交好,互通有无,甚至有些刺史,便是世家的门生故吏。
若是刺史故意偏袒世家子弟,把寒门学子的卷子压下去,那州试岂不成了摆设?
就算科举重开,只怕也会重蹈覆辙。”
不是不相信大唐官员,只是当年在隋堂任职,他便见过这样的事,比比皆是,数不胜数。
哪怕文章写得狗屁不通,但只要出身世家,卷子起步便是‘上等’。
反观寒门子弟,即便策论字字珠玑,顶了天也只是个‘中下’,连参与省试的资格都没有。
“关于这点,小子也想到了。”
站在后世巨人的肩膀上,李斯文对此自然早有安排,稍作斟酌,便在纸上再添一笔:
“科举事大,当用重典,州试时,朝廷会派遣御史前往各州监督。
不是类似韦挺那种,出身世家、或与世家交好的御史,而是才刚入仕的寒门御史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