船上展出的瓷器、丝绸、蒸汽机模具、算盘和火药样本。
甚至有一册本子上写着《万国志》,其中详细描述了大明与南洋、波斯、琉球、非洲、奥罗巴等诸国的航线与贸易;
还有《星图论衡》,图绘了精确的夜空星轨;
以及《地球大图》,它的版面之广、内容之密,远超托勒密的《地理志》。
这一切,对哥伦布来说,都是新世界的开启。
在船队驻扎的第三天傍晚,热那亚的市民的好奇心开始渐渐减退,然而仍有一些大明的水手被允许登岸散步。
哥伦布在港口偷偷跟随一个年纪相仿的水手,试图与他交谈。
这个水手显然不懂拉丁语,只是从怀中拿出一张纸条,用汉字写下名字:“李诩。”
哥伦布在港口上兴奋地和他比划,画出了航海的图案,发出“航海”的音节。
李诩微笑着,用简单的汉字回了一句:“万里。”
李诩用脚在沙滩上画出一条航线,标明了船队从泉州到琉球,再到苏门答腊,最后横跨西非,直抵地中海的航程。
哥伦布站在一旁,目不转睛地注视着,仿佛看见了星图上的航线被逐渐点亮,自己也有了无尽的航海蓝图。
李诩从怀中拿出一张折纸,递给哥伦布。
这是他们航海时使用的“昼夜风向简图”,上面标注了季风的方向、洋流的走势,还有一段简短的题词:“以星为道,以风为马,千里江山,万海不隔。”
这张图对哥伦布而言,不仅是航海知识的宝贵财富,更像是一道神谕。
他把它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,每天都会压在家中的圣母像下,日夜焚香祷告,仿佛它能引领他走向一个更大的世界。
夜晚,躺在破旧床板上的哥伦布仍听见白日船只蒸汽喷发的嘶鸣声。
他翻开那本《大明风物图鉴》,在空白的边页上写下了一段话:
“倘若天主许我一条船,一双眼睛,我愿循他们之路,以星辰为引,往东方而去,彼处有智慧、有秩序、有书、有学,其国名曰:大明。”
这段话,饱含着哥伦布对未来的渴望,也凝聚了他对大明国度深深的向往。
他逐渐学习中文,借助教士与犹太学者的帮助,买来地图、算盘,并尝试临摹大明水手的海图与舆地仪。
他的心,早已不满足于眼前的世界,而是放眼更远的东方。
他的哥哥对这种想法嗤之以鼻,斥责他痴心妄想,但哥伦布坚定地回应道:“我们祈祷天国,但我知道,天国不在天上,而在人间,它在东方。”
哥伦布从未放弃对东方的向往,那份对大明的崇敬与渴望,成了他一生航海事业的起点。
他怀抱着对大明的理想,梦想着有朝一日,能够以大明的航线为路标,跨越大洋,找到那片充满智慧、秩序与繁荣的土地。